剛剛跟老師通過電話,發現畢業後居然還維持著跟老師問安的習慣,只是從一天兩次,變成半年一次...又,許是年紀大了就愛懷念,打開以前的回憶,結果發現,待過環境顧問業後,再看自己的論文和投影片真的慘不忍睹,好不會包裝喔...

遙想七年前的這時候,正逢碩論殊死戰,憑著一股寧可戰死不願投降的傻勁,照三餐盧老師,盧到老師氣到書報討論後要全研究室的人留下來幫我看論文,當時好氣老師,幹嘛這麼不乾脆,但現在逆向思考,還好不是乾脆延畢我。

我很感恩當初的初心,選了這個指導教授,雖然過程中有後悔,但是不堅持下去就不能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選錯了,然後在嚴格的操練下,與好棒家族(解說與生態旅遊研究室暱稱)的學長姐、同學、學弟妹建立了革命情感,學會在課業壓力時互相打氣,學會研究案分工與團隊合作。現在看起來,上帝的耳語是對的,當我們迎向標竿、勇往直前時,所得到的遠比付出的多好多。

大二的時候再就業與升學之間搖擺,後來看到某研究說第一份工作會影響日後的薪資,而在臺灣,影響第一份工作薪資高低的主因是學歷。我這麼現實,馬上決定要升學。

大三的時候,為了決定報考研究所的方向,因為已參加了環工年會、環管研討會、化學分析年會,然後隱約覺得環境教育好像很好玩,但又不確定是否真知道那是甚麼?於是參加了在臺中師院(現已改大)舉辦的環境教育研討會,用兩天時間快速遊走於各議題,並且決定只考環教所(當然也是因為好多考環工所的都有補習,可是我沒有多餘的預算當學費,環教所冷門沒有補習班,大家齊頭平等的競爭)。

大四時,研究所放榜後花了一個月選擇要去哪一組,找哪個老師?然後只想快點找到我想跟的老師來收我,我就可以快點進入狀況,快點寫完論文,好想兩年快點畢業去賺錢

畢業暑假第三天,鼓起勇氣寫好短的信給W,想不到W好快就打手機過來,在電話中問我會甚麼找他,是否之前認識他?好天真又老實的回覆其實我是用興趣排序法,中師環教老師真的不多,要走解說與生態旅遊,老師就只有一個阿...好高興W沒有生氣,他說他可以排時間,我們互相了解一下...

其實那半小時講的東西,w應該重複講好多次了,因為畢業後發現w的網頁多了收研究生條件、如何選擇指導教授及撰寫碩士論文等等文章,但是老師有一件事情忘記寫了,就是那次我問他,我要如何學到東西而且畢業?他說如果你是教授,你會讓哪種學生學到最多東西?你會讓哪種學生快點畢業?你又會不想指導哪種學生?

我覺得我一定很變態,但是一定是學環工的。因為那時候的答案是總量管制!也就是說,如果要達到畢業標準(閾值),至少要修滿學分然後通過論文口試。且為了滿足以上兩個需求,我要認真上課,然後為了順利寫論文,最好先有寫過的經驗,或是被改過好多次才可能做到。為了節省時間,所以每天早晚晨昏定省,問老師有沒有交辦,哪邊可以幫忙,我有一篇PAPER這邊看不懂可不可以幫我解釋一下,哪時候的課要先準備甚麼,反正每天固定去兩次,久了也成了師生間的習慣。後來出了社會,才發現,原來追著目標跑這叫做主動積極。

有一任老闆A曾經稱讚過我懂棉角,不算白目。其實是以前老師願意講出來、願意教、願意讓學生去嘗試,雖然當時好年輕,所以挫折時覺得好痛,連一句做事負責但處事要圓融,都覺得是一種責備,但也許是因為痛得早,所以能在出社會後理解,這種東西不是罵,而是一種善意的提點

又有一任長官B說過我有潛力,很快就學會東西,其實是以前經歷過。不然行政瑣事、pdf轉檔、文書作業流程、分工、抓工時、資訊蒐集...這種東西最好是不靠經驗靠天分就可以講一次馬上就上手。

當然,未來還要學好多好多,可是我相信,以前的經驗一定會讓我走得比較順,比較開心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蛋寶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